我並沒有特別的宗教信仰 因為 我認為人要存好心 說好話 做好事 加個「結好緣」
即便 我還是覺得自己的修養不好 會抱怨 會生氣 會沒有足夠的智慧來辨明真相
但是 我卻認為人要時時反省 人要時時靜修 人要時時感恩 才會互相感染幸福與快樂
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是我從國中時候就開始 修持的入門課業
常常念它可以幫助自己開啟智慧與目標 這真的是一部很棒很有智慧的經典
《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,又稱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或簡稱《般若心經》、《心經》,是佛教中一部舉足輕重的經典。
整個經名的概略意思是「透過心量廣大的通達智慧,而超脫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徑」。
「摩訶」:無邊無際的大、心量廣大。比喻宇宙萬物大自然之間的規律與特質,約略相當於中國傳統文化指稱的道與廣義的命。
「般若」為梵語音譯,指通達妙智慧;
「波羅」為梵語音譯,指到彼岸(不生不滅、不垢不淨),有解脫罣礙的意思;
「蜜多」為梵語音譯,意為無極。可聯想比如蜜蜂採花釀蜜,能融合眾多不同來源成分而歸納為一。
「心」:根本、核心、精髓。一方面表示內容所探討的主體重心,另一方面也表示全篇內容的重要性。
「經」:字義是線、路、徑,引申為經典。代表前人走過的路途、獨特而深入的經歷或見解,藉口述語言或文字記載來傳承後世,以供人們做為參考指引。
佛說《心經》的緣起,是在靈鷲山中部,為諸菩薩聲聞弟子所圍繞,當時觀自在菩薩正在觀修般若波羅密多、專注思惟觀修而照見五蘊皆自性空。心經主要內涵是舍利子與觀自在菩薩有關空性的問答。佛出定後,認可菩薩所說,歡喜讚嘆。
心經內涵可分兩種,顯義與隱義。顯義為空正見,為龍樹菩薩的《中論》所闡釋。隱義則為現觀道次第,間接顯示空性所依的有法,由彌勒菩薩所造的《現觀莊嚴論》所詮釋。
【心經】是佛教徒每日課誦時必修之課,作為初學佛者,【心經】可作為入門之台階。
《大
般若經》總共有六百卷,【心經】濃縮了《大般若經》的精華,成為廣為流傳的佛教經文。由於需要經過翻譯才能成為大眾所能閱讀的語言,不同的譯者其翻譯版本
存在文字和結構上的差異,【心經】也因此成為譯本最多的佛教經文,【心經】版本主要分為兩大類:廣本和略本,其中唐朝玄奘法師的漢譯版本精簡扼要(260字),流傳最廣。
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舍利子,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想行識,亦復如是,舍利子,是諸法空相: 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,是故空中無色,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,無色聲香味觸法,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,無無明,亦無無明盡; 乃至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,無苦集滅道,無智亦無得,以無所得故,菩提薩埵,依般若波羅密多故,心無罣礙,無罣礙故,無有恐怖,遠離顛倒夢想,究竟涅槃。三 世諸佛,依般若波羅密多故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密多,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無上咒,是無等等咒,能除一切苦,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密多 咒,即說咒曰:揭諦,揭諦,波羅揭諦,波羅僧揭諦,菩提,薩婆訶。摩訶般若波羅密多。
念完經之後 別忘了要迴向「願消三障諸煩惱, 願得智慧真明了, 普願罪障悉消除, 世世常行菩薩道。」
之前也念過一段迴向文 如下
「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普提心 淨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」
對我來說 我的誦經並不是為了上天堂 也不是因為宗教信仰 單純的只是想靜下心來好好的反省自己。